它的成功,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国产硬科幻确实存在需求,更多科幻作品也在鼓舞下开始投入创作。
宏大的宇宙世界观,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画面描写,密集的、天才般的科幻创意,这些影视化的难点,却是刘慈欣能被“封神”的原因。
7岁的刘慈欣站在池塘边仰望星空,看见那颗万众瞩目的卫星在天鹅绒一般的夜空中缓缓飞行。
那一刻,壮丽的景象给幼时的他极大的震撼,他突然意识到,“宇宙之广阔远超过了我那种天真的想象”。
几年后,家中床底发现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,更是直接帮刘慈欣打开了科幻世界的大门。
《托尔斯泰文集》,麦尔维尔的《白鲸》,阿卡赞采夫的《太空神曲》,《寂静的春天》,还有他的最爱之一:蕾切尔·卡逊的《寂静的春天》。
也是在这箱书中,他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科幻作品——凡尔纳的《地心游记》。
父亲的话确定了刘慈欣的科幻理念,让他有勇气去探索更广阔更精彩的科幻世界。
当遇到《2001:太空漫游》之后,刘慈欣完全折服于阿瑟·克拉克对人类探索宇宙文明所作出的终极而恢弘的构想之中。
2018年11月9日,刘慈欣获得英国科幻的最高奖项——克拉克想象力贡献社会奖后,他发表获奖感言说:
“读完《2001:太空漫游》的那天深夜,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。那时的中国的天空还没有太多的污染,能够看到银河。在我的眼中,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。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,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。”
他将阿瑟·克拉克作为一生的偶像,总说:“我的所有作品,都是对阿瑟·克拉克《2001:太空漫游》的拙劣模仿。”
而这位科幻大师的墓志铭——“我从未长大,但我从未停止成长”,更是不断激励着刘慈欣的创作。
他从书中汲取营养,托尔斯泰的全景式写作方式,成为刘慈欣的惯用模式,《白鲸》的船长,成为《三体》托马斯·维德的原型。
两本科幻小说,是刘慈欣从现实走向未来的铺路石,而《寂静的春天》,则让刘慈欣将科幻与环境破坏联系起来。
从被人吐槽“文笔幼稚”的《鲸歌》,到影视化不断,爆火封神的《三体》《流浪地球》,刘慈欣不只是一名单纯的科幻小说家,他已成长为一名关心人类未来命运的文人,对宇宙奥秘和太空文明热烈渴求的学者。
“我最初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,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,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神奇时空。”
科幻作品将我们拉到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,去思考生活、生命的意义,在这样的视角之下,似乎眼前的烦恼也不再是迈不过去的坎。
2月3日至2月5日,全场图书享8折优惠,可叠加会员卡享受折上折,但不与元宵的无门槛券同时使用;
2月3日至2月5日,全场图书享8折优惠,可叠加会员卡享受折上折,但不与元宵的无门槛券同时使用;
喜迎元宵,即日起—2月19日扫码参与线上元宵灯谜会,有机会获取无门槛优惠券。
优惠券可与会员卡折扣同享,但不能参与会员卡折上折活动。数量有限,领完即止。